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我們的官方臉書達成【10,000赞】!
在此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的臉書粉絲頁按贊人數終於破萬了,我們不會就此而放棄的,我們會繼續努力。
距離之前九千贊大約100天。這一百天裡大家做了什麼?在這一百天裡面我們除了籌備生活營(宣傳,開會,籌款等)我們還有青運支會會議,進士營,生活營工委培訓營,籌備第七屆漢服裁剪課程,漢服與我徵文比賽,籌備第一屆全國大專華夏文化生活營,籌備第一屆漢射體驗營。這一切的一切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希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與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攜手走在華夏復興的道路上~
【廣告】
第十屆華夏文化生活營【十年一刻】
日期:九月一日
時間:晚上七時正
地點:雲頂清水巌,天壇
第十屆華夏文化生活營【集體成人禮】
日期:九月二日
時間:早上八時
地點:雲頂清水巌,天壇
【漢射體驗營】
日期:九月二十二日 至 九月二十四日
地點:Asli Adventure Base Camp, Hulu Langat, Selangor
第七屆漢服裁剪課程
日期:九月三十日 至 十月一日
時間:早上八時三十分 至下午五時正
地點:青運總會
【第一屆全國大專華夏文化生活營】
日期:十一月二十五日 至 十一月二十六日
地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UPSI)
我們的官方臉書:www.facebook.com/hanfumalaysia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10)《漢服与我》許育成 字哲軒
參賽者:許育成 字哲軒
“漢服”这字眼原来就没有在我的人生字典里出现过,而第一次把它活生生带到我眼前的是两位在竹林射艺里练习传统弓艺的同袍,之後再与他们會面几次就觉得这衣着越看越喜欢,那时我便下定决心让其中一位同袍帮我订了人生第一套漢式战袍。
过了不久还莫名其妙的报名参加第九届华夏文化生活营,那是我与漢服的真正结缘。
之后我也有断断续续的参与漢服運動的一些活动,也认识了不少同袍,更学到不少关于华人的人事物,而领悟最深的是很多事情我们以为眼前看到的就是事实但其实不然,比如说:"华夏文化的六艺里其中有射和书,很多人就以为我们是为了复兴而学的,但其实在還沒接触漢服以前就已经在学习了"
可能有人会问:漢服運動带给我什么!?想了想,其實也对。它实际上没带给我什么。。。但!!我认识了很多真诚的朋友和一位我们都很爱对方的女朋友。有了他们,我的人生就多了很多的火花而我就从没朋友的宅男蜕变为继续学习更多又交更多朋友的'漢人'。
(9)《汉服与我》饶可韵 字沐言
參賽者:饶可韵 字沐言
自小,我就是个课外活动的活跃份子,但是我重质不重量,所以我有自己的遴选标准。其实也就三个字:有意义。内容要有意义,形式要有意义,而汉服运动除了符合上述两个条件以外,还给我免费附送了一群有意思的人。
虽然出身名校,但自问对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不知不解,着手搞组织还可以,但说到华夏文明相关的学术理论真的无从下手。这就是为什么至今我还在,还在队伍里的后头尝试紧跟大家脚步,尝试与大家同行一秩,皆因这里有一群知识渊博却不吝分享的人,有太多丰富自己知识涵养的机会,有不少值得学习的态度和精神。
时光倒流七年前,当时在象牙塔里念着大二的我,因为马大华文学会而听说了汉服,最后在同伴放鸽子的情况下只身参与生活营。那座回不去的东禅寺,那间打地铺共眠的寝室,那个食不言、碗自洗的饭堂。后来的华夏生活营都离天空更近了,于是我这位山下的营员从此成了山上的筹委,七年来,断断续续。
然而,我没有伟大的情操,远大的理想,汉服于我,就是一身传统衣裳,如此纯粹。民族大业?交给其他同袍去担当,请恕我的肩上并无负上如此重担。或许他关心的是礼器有没有摆整齐,你关心的是面向南方时要向左还是向右转身,而我关心的只是汉服配色美不美——正如一家企业里的各个岗位,每个人各司其职,总不尽相同。但愿,我能扮演好这剧本里的一枚小角色。
祝福马来西亚汉服运动得以继续招贤纳士,在这条革命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潇洒。
(8)《漢服與我》蔡俊傑
參賽者:蔡俊傑
第一次聽見漢服這個名字是從中四開始, 為了當老師而報考了中國文學班。老師在課堂講解《鴻門宴》的故事插入了漢文化知識,她告訴我們旗袍馬褂不是華人的民族服裝, 是漢服 !那時我有點不解, 不是旗袍馬褂嗎 ?怎麼會是漢服呢 ?我的腦袋瓜充滿了許多問號,同時讓我有了想去探索的念頭,可惜沒這機會。
幸運的, 在元宵節的活動上有來自北馬區的漢服運動展示了各種漢服,我興奮地試穿几件。回想起來漢服雖是穿過了,但完全没有感受到真正的意義。有一次,我朋友從微信發一則華夏少年生活營的通告邀請我參加,我想也許是讓我更了解漢服文化的好機會吧 !
在生活營裡,當我從恩師手中接到漢服, 再配上一首 “ 漢家衣裳 ” 。我不禁想起漢服消亡史,想起華夏祖先為了捍衛衣冠禮儀而犧牲,他們付出不少努力去抗爭 !雖然已經落敗, 但心裡始終懷著華夏文明的情懷。因為剃髮易服的施壓, 使漢服離開禮儀大國的舞台, 失落在多年的黑夜裡日月無光。我很榮幸再次穿上漢家衣裳,並與他結下了真緣。
趁學員入睡時, 我坐在床上緊抱著自己的漢服一分鐘,這一分鐘就像回到華夏祖先的懷抱, 我請求他們原諒當年的無知,同時感謝他們把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授給後代使華夏文化留在這塊土地上如星火燎原。想起他們為後代所奉獻的一切,淚珠忍不住流了出來..........。
漢服對我來說不僅是漢族的民族服裝,裡面也隱藏著華夏祖先的智慧與做人的道理。他們不以長篇大倫的言語表達,而是把所有的道德智慧藏在漢服的每一針每一線,例如中線的中庸,使穿上漢服的我有著端莊穩重的氣質。
自從認識漢服之後,慢慢發現他帶給我非筆墨所能形容的感動和歸屬感,也尋回屬於自己的文化之魂。將來我把漢服文化的這顆種子傳播給身邊的每個人,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自己的漢家衣裳,使漢服這塊寶傳承不息 !重見驕陽 !
(7)《漢服與我》张忆珠 字连城
參賽者:张忆珠
字连城
那一年,看见我的两个孩子穿上“戏子”的衣服,还字正腔圆的在网上给大家拜年,其实心里是觉得这两孩子不知又有什么新花样了。那时他俩在外打拼,不在自己膝下,虽说已经成人了,但不免有点担心,担心什么呢?这俩会不会参与了什么邪教团体,或者又有了让人讶异的爱好。
那一年,靠近新年,他俩从繁华的城市回来,还说要穿那衣服给我们两老拜年,我和他父亲虽觉得太过奇怪,但看他门穿上,却觉得这个年好像多了些什么,说不上来。
那一年,孩子都离开繁华的都市回来家乡发展,孩子说要去参与活动,那时候他身体不好,所以就建议说要一起去参与。就是那一个活动,我第一次穿上汉服,突然明白那一年新年多的就是一份传统。
我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家,在第一次穿山汉服后,让孩子教我淘宝买汉服,教我分辨汉服。第一次参与年轻人的活动——第八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因为这个活动,我一个年过的老人家尽然要参加成人礼。
那一年,孩子都离开繁华的都市回来家乡发展,孩子说要去参与活动,那时候他身体不好,所以就建议说要一起去参与。就是那一个活动,我第一次穿上汉服,突然明白那一年新年多的就是一份传统。
我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家,在第一次穿山汉服后,让孩子教我淘宝买汉服,教我分辨汉服。第一次参与年轻人的活动——第八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因为这个活动,我一个年过的老人家尽然要参加成人礼。
(6)《漢服與我》李潔瑜
參賽者:李潔瑜
自小學從某綜藝節目認識了『漢服』二字以來,這倆字便埋藏在心底。
直到2013年,見到了穿民族服裝出席畢業謝師宴的學長姐後,我才開始思索,為何這些時間以來沒有人穿『漢服』出席謝師宴呢?
那『漢服』又是什麼?
從此,我與漢服的聯繫便再也無法分開了。
從熬夜了解形制,逛遍了百度漢服吧的所有精華貼、疑問貼,到解釋傳統禮儀的文章,
再到圖書館翻遍了校內所有與『中國傳統服裝』的相關書籍,每認識一些,我對漢服的熱愛只會更深入一些,對民族的認同感也更強烈一些。
一直到同年的下半年,我才真正決定要為自己做上一件漢服。
沒有縫紉經驗,對剪裁毫無概念,那又如何?
翻遍了剪裁圖,看遍了漢服製作研習吧裡的所有相關帖子,接著再模擬剪了一個又一個的迷你紙型,縫了一件又一件的迷你漢服作為練習,我才終於有了信心開始製作。
2013年11月22日,在經歷了好幾天的手縫之後,搭上了漢服復興十週年的這一天,才終於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漢服。
雖不完美,然而真正穿上漢服的感動是沒有話語能夠形容的。
『這才是我們漢族、華人應有的樣子。』
如此的心聲比以往更加強烈,更為堅定。
這僅是我與漢服的故事中的小小序章,而我們的故事,仍在持續著……
(5)《漢服與我》黃妙英 字鈺芯
參賽者:黃妙英 字鈺芯
幾年前,我是從臉書上看到朋友上載穿漢服參加華夏文化生活營的照片而被引起了對漢服的好奇心。當時,心裡就湧現了很多的疑問“大馬有這樣的生活營?那是一個怎樣的生活營?為什麼他們都穿上了古裝呢?”接著,陸陸續續都會看到朋友上載一些穿著漢服的生活照,那就更加好奇了。
時隔一年,又見朋友在臉書上分享有關第六屆華夏文化生活營的資訊。看了後,就心動想去了解。最後,成功地說服了姐姐和妹妹們,一起趁著生活營優惠價期間趕快報名。
在生活營里,讓我第一次遇見了“她”並擁有了“她”——美麗的漢服。當穿上屬於自己的第一套漢服時,心裡的激動非筆墨能形容。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旗袍是我們華人的傳統服裝,學校也是這樣教的。自己本身是一個非常熱愛傳統服裝的人。一直以來都訂做了很多件旗袍,也常常穿旗袍去工作。當我了解了漢服消亡史後,這完全顛覆了我對華人傳統服裝的認知。這一刻,我開始愛上了漢服!這也開啟了我對漢服喜愛的不歸之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響應了“漢服生活化,生活漢服化”。我積極地把漢服分享給身邊的每一位朋友,希望大家都可以認識並穿上自己民族的服裝。傳承文化,人人有責!我也想以自己的一點點力量為復興華夏衣冠做出一番努力。
(4)《汉服与我》王凯滢 字舒雨
參賽者:王凯滢 字舒雨
五年前因为好朋友而参加了第五届华夏文化生活营。从那次开始,让我与汉服结下很深厚的缘分。在同一年也参加了汉服裁剪班,让我踏上裁汉服之路。虽然只是兴趣,但是很庆幸自己可以接触自己民族的传统服装。了解汉服,了解华夏文化,再了解裁剪汉服更是我自豪的一部分。
因为汉服,让我结交了不少不同行业朋友,不然我的朋友圈就只限于大学时期或工作上的同事而已。
因为汉服,让我可以在新年去拜年时穿上传统服装,新年时的全家福都穿上汉服。
因为汉服,让我一直有机会参与筹备大大小小的活动,从中学习。
因为汉服,让我学会我们华夏的礼仪。
因为汉服,让我可以在需要穿民族服装时不必烦恼。
因为汉服,让我有机会接触汉射,威一威风。
因为汉服,让我结交了一位好情人。
因为汉服,让我的生活填上更多的色彩。
我喜欢汉服,因为上班不用烦恼穿着不雅。
我喜欢汉服,因为可以自豪的穿上自己的作品。
我喜欢汉服,因为没有理由让我不喜欢。
(3)《漢服與我》洪芷晴 字彥宸
參賽者:洪芷晴 字彥宸
你不认识我,
我却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了你。
就当你还在母腹中的时候我已经和你息息相连。
你我之间的关系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然而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地过,
在多年以前的夜晚,我随风而去了。
不过我并没有消失,
而是在历史的夹缝间存活了下来,
期盼有一天你能回头看看我,接受我,并且重新认识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依然在等待
你回心转意的那一天、那一刻。
哪怕等到白发苍苍、经历无数沧海桑田,
我依然坚持等下去。
我和你之间说不上亲情,说不上友情,更说不上爱情。
可我们之间却是命中注定。
或许你不明白,但我会不厌其烦地跟你说
不管你身在何处,记得,你的名字叫炎黄。
(2)《漢服與我》 劉泓昌 字正然
參賽者:劉泓昌 字正然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漢服時,就已經知道不得了了!這可是我族遺失幾百年的民族衣冠啊!當下就決定了要參與復興團隊的大志。當我年少時,每看到馬來朋友們穿馬來服裝,印度朋友穿印度服裝時,總是自問那我們的民族服裝到底是什麼?這個糾結多年的問題終於有答案了。而且越穿越喜歡!也對自己的民族更有認同感了,人也自信了。試想像,當我們百年後穿著自己民族服裝回到去和祖先相聚時,看到兒孫穿著漢服的祖先們會有多感動啊!被滿人所滅的華夏衣冠,經過了幾百年後,族人終於可以再次的重新穿在身上,這是多麼偉大又坎坷的路啊!
當下這是個非常:不好“也是個“好”年代,因為很多人沉浸在科技產品而忽略了現實人與人的關係,互動。但也是個好時代,讓我們重新遇上漢服。我很幸運,我很榮幸,剛好趕上這班時代的車,若我是出生在一百年前就無法有機會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但剛好我趕上了!而且還是”漢服運動”團隊裏的其中一只小螞蟻 !萬幸!
(1)《漢服與我》周嘉欣 字君隱
參賽者:周嘉欣 字君隱
漢服,于我而言,曾經是多麽遙不可及的古代文化。漢服,曾經被我打上“古裝”的標記。
直到有一天,我接觸了馬來西亞漢服運動,參與了《第一屆華夏少年生活營》,我才知道我多年以來對傳統服裝的認知都是錯的。後來,我參與了《第九届華夏文化生活營》。那一次的生活營讓我瞭解了好多華夏文化及淵源,也讓我體驗了好多我不曾接觸過的華夏儀式。
最難忘的一瞬間莫過於我從老師手中接過漢服的那一刻,明明是一套不太重的漢禮服,我卻感受到了千斤萬兩的沉重。那一刻,我宛如接的不是漢服,而是蘊藏在漢服裏頭的責任感。身爲漢人,應當將祖先辛苦保留的這些華夏文化傳承下去的責任感。
在穿上漢服的那一刻,我有著滿滿的感觸和感動。我仿佛聽到了祖先爲保漢服而被無情屠殺的悲鳴,看到了祖先爲護文化而被趕盡殺絕的血淚!他們拼盡性命,衹想著爲後代留下這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份感觸與感動化作了我傳承華夏文化的動力,也讓我開始了穿漢服上課的日常。每次穿上漢服,難免會接收到一些奇異的目光。我卻倍感自豪,因爲我穿的是值得引以爲傲的漢服—我們漢人的傳統服裝。
穿漢服并非復古,而是爲了復興華夏文化,也是爲了傳承這美好的傳統服裝。穿漢服,從你我開始。
«漢服與我»徵文比賽第一輪比賽結果公佈
«漢服與我»徵文比賽得到了熱烈反應,感謝各位參與的同袍們!
我們今天就會公佈10大佳作咯!恭喜以下的朋友!作品成功被選為10大佳作者,也將獲得電郵通知。
1)周嘉欣 字君隱
2)劉泓昌 字正然
3)洪芷晴 字彥宸
4)王凯滢 字舒雨
5)黃妙英 字鈺芯
6)李潔瑜
7)张忆珠 字连城
8)蔡俊傑
9)饶可韵 字沐言
10)許育成 字哲軒
接下來,10大佳作將以積分制度爭奪‘臉書人氣獎’。
注意:
- 參加者必須LIKE馬來西亞漢服運動官方臉書。
- 積分方式為:1 LIKE= 1 point,1 SHARE = 5 points
- 每個share下面必須加上 #漢服10 #hanfu10 #一秩同行
- 積分期:2017年8月14日至8月 25日
第二輪結果將在2017年8月28日於官方宣傳平臺(官方臉書和blog)公佈‘評審點評獎’與‘臉書人氣獎’。
感謝本活動評審團:
李永球
文史田野工作者
《田野行脚》专栏作者
著作:《移国》《日本手》《字言字語》《魂气归天》
主持纪录片:《峇峇球》《海盗与王船》《誰的傳統》
江毅楓
《馬來西亞漢服運動》發起人
冬凡
作者
著作:《树精灵》《笔精灵》《大力和小单》
訂閱:
文章 (Atom)